臺上敵,臺下友-人生
1952年,一代棋圣吳清源受人之托,把在圍棋上初露頭角的天才少年林海峰,從中國臺灣帶到日本,讓他進棋院做院生,和一群年紀相仿的圍棋少年朝夕相處。
是年,林海峰10歲。
吳清源住得稍遠,所以林海峰暫居于一位經營餐廳的華僑家中。這位華僑對圍棋一竅不通,棋院對院生的日常生活也管教不嚴,而遠離父母、言語不通的林海峰,時常被寂寞吞噬。他想在同學圈里交個朋友,卻苦于完全融不進去。
吳清源不知道該怎么跟他說——圍棋是有關勝負的世界,而在勝負里沒有朋友。你目前的同學,每一位都是你一生的對手,若不想被他們殺得片甲不留,你就必須踩著他們奮力前行。圍棋永遠是單兵作戰,贏家通吃天下,而輸家一無所有。
吳清源自己,十余年來縱橫昭和棋壇,打得許多跟他同輩的棋手沒飯吃。他獨孤求敗,就意味著他的師兄弟、他曾經的朋友皆求勝而不得。于是,有人自殺,有人被迫遠走南美洲,有人索性轉身去教書育人,以培養下一代國手為終身使命——這一世我認輸,但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樣的故事,讓人心情沉重。
為什么提到這個話題,因為我收到大量的讀者來信,許多大學生和中學生為友情與競爭的關系而感到困惑。
常見的情景是這樣的。她視同學如姐妹,做了思維導圖,一定復印一份給她。對方不懂的題目,她比同學自己更上心??墒菨u漸地,她發現,同學似乎并不愿意她的成績太好,有時聽說她成績下降了竟會當場笑出來。她很傷心,向母親傾訴,母親反而跟她說:“本來就應該這樣,跟同學交心真是傻,你們是競爭對手。”
有競爭,就一定不能做朋友嗎?我不這么以為。
高考是大多數學生都會面臨的,所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一個省每年有成千上萬人參加考試,理論上,他們個個都是對手,但事實上,大部分是普通人,對彼此沒什么殺傷力。一心想上清華、北大的這種高段位對手——有,但沒幾個。
另外,真正的競爭并不意味著彼此傷害。就像馬拉松比賽,參賽者在同一起跑線上出發,各人有各人的速度、節奏與斗志。跑起來,大家心無旁騖,只想證明自己更高、更強,并不是為了壓任何人一頭。它絕對不是使絆子、出邪招兒,做一些不光彩的事。
若不幸惜敗,可以找勝者討教經驗。雖然勝者棋高一著,也沒什么可自高自大的,敗軍之將也許早把你的弱點看在眼里,說不定下一輪輸的就是你。能彼此坦誠相待,你們就可以做朋友。
只有很少的行業講究“武無第二”。我自己投身“文無第一”的行業,有人問我:“你們作家之間是否有競爭?”我答:“與其與某不知名的同行打得不可開交,不如各自打理自家園地,用千姿百態的園中景致吸引更多讀者,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愛上文化,豈不是把蛋糕做大,讓大家的飯都吃得更好?”
所以,不要怕競爭,不要把競爭曲解為彼此傷害。襟懷寬廣的人,臺上是對手,臺下仍是好朋友。
畢竟,吳清源這樣的天才,幾百年都出不了一個。天才可能是孤家寡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