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熱鬧的句子
生活是民俗的核心,都市民俗應該成為現代社會個體安頓自身的一種方式。
10月的最后一個周末開始,奇裝異服開始頻頻出現在城市的各種公共空間,交通工具、商場馬路。對于家有幼兒的家庭來說,西方“萬圣節”更成了延綿不絕的狂歡派對,從社區到幼兒園,為孩子們準備南瓜燈、各種cosplay服飾是必做的功課,是否組織孩子們挨家挨戶完成“討糖”(不給糖就搗亂)習俗,甚至成了檢驗居住社區是否有凝聚力的一個標準。然而,真要問“萬圣節是哪一天?”很多人摸摸腦袋,并不清楚。
萬圣節是起源于凱爾特人傳統的鬼節,如今的萬圣節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有了更多變化,被現代人逐漸當成親子節和狂歡節來過,各家商戶也趁機推出各種親子活動。在城市生活中,民俗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受到消費主義的侵染,同時也因與城市生活的結合而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洋節日”過得熱鬧,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和民俗能不能更好地在城市生活中散發魅力?近日在滬舉行的“都市化進程中的民俗走向”高端論壇將目光聚焦于都市民俗。在專家看來,過去討論民俗,多注重其傳統、鄉土的一面,但要讓民俗真正發揮傳承傳統的作用,必須促進傳統文化和當代城市生活的交融互動。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演變,民俗文化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都會發生變化,但永遠不會消失,只有將民俗文化遺產從搶救保護到進行研究、弘揚,由相對的靜態式轉化為動態式,將都市非遺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將優秀傳統民間習俗與現代都市文化相融合,才能真正滿足都市百姓的民俗需求,發揮民俗文化的積極能量。
“把瀕臨或已經消失的傳統節日再組織、再建構,使其成為具有現代功能的新節慶,國外有很多例子。”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徐贛麗說,拿圣誕節來說,從宗教節日演變為如今最大的消費主義狂歡節,絕大多數人圣誕節在商場,而不是在教堂,這就充分說明了節日是變化的,民俗也在變化。
浙江農林大學外語學院教授畢雪飛連續多年以日本七夕為中心,在日本多地進行田野考察。七夕本是中國傳統節日,日本的七夕節自江戶時代起作為平民化的城市民俗,伴隨日本近代化以來的城市化發展,形成了極具有公共性特色的節日。它以開放、兼容的姿態,在講述傳統的同時,更多地附著了商業氣息與大眾娛樂,從而雜糅成了傳統與現代并蓄的都市民俗祭禮,豐富著都市民眾的生活。以日本東北三大祭之一仙臺七夕祭為例,不僅成為商業振興的楷模,也是觀光化的樣板代表,每年七夕祭之際,數百萬游客到訪仙臺。
“日本都市七夕祭乍一看似乎很日本,事實上,萬變的日本都市七夕祭的基調中仍然講述著來自中國的七夕傳統。”在畢雪飛的觀察中,日本都市七夕祭宣傳中首先講述七夕節的由來,講述來自中國的牛郎織女故事,他七夕祭中最典型的造型,基本都是中國古裝形象的牛郎織女執手相視的畫面。都市七夕祭的主要活動是祈愿,來自中國的穿針乞巧,演化成方方面面的愿望祈求。當然,七夕傳到日本已有一千多年,本土化要素也不斷地被附加進來,特別是對于都市七夕祭而言,不僅擔負著文化傳承的任務,還有商業振興及觀光等經濟發展的作用,更有大眾娛樂等公共民俗的特性,其變化與城市發展的命運緊密相連。
“傳統民俗在漫長的歷史中具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是,那是古代人類的日常生活方式。他們的信仰、恐懼、期待,和依賴自然的特質息息相關,由此帶來了敬畏、美、藝術,甚至喚起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的情感。可以說,任何民俗最初都是基于自然存在而養成的人與自然的功能交互與情感感知,它既是集體的行為,也是個體一蔬一飯的日常。”任教于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的石圓圓說,“生活”是民俗的核心,從本質上來說,都市民俗應該成為現代社會個體安頓自身的一種方式,只有與個體的日常生活和審美旨趣結合,才能激活傳統民俗在都市生活中的新活力。
“民俗學研究開展多年,過去大都聚焦于傳統習俗的解讀,其實,不單要解讀現象,更要挖掘習俗現象形成的原因,才能發現背后的文化和社會價值。”上海文聯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何承偉說,習俗伴隨人們的生活演變,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開展“都市化進程中的民俗走向”討論,乃題中之意。“消失的是昨天的習俗,誕生的是今天新的習俗。習俗是大眾創造的,讓傳統習俗在都市生活中活躍起來,也必須依靠大眾的參與。對于民俗學者來說,要以尊重大眾的態度挖掘新民俗中的優秀元素,同時不妨借鑒他者的經驗,讓傳統與現代并蓄的都市民俗,成為人民大眾獲得感的組成部分。”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來源:上觀新聞
最美的句子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有沒有古風的句子
浮世三千,
吾愛有三日, 月與卿;
日為朝, 月為暮, 卿為朝朝暮暮。
.
姑娘的眼睛甚是好看,沒有風亦沒有月,
沒有星星也沒有我.
.
襟上紅塵太厚,
而你一笑清明,
抖落我好多年的江湖。
.
你是我終生求 醫不得的隱疾,
終于挫骨揚灰 這一世在劫難逃。
.
鮮衣怒馬, 金冠彩霞,
惟愿執子之手, 與卿廝守年華。
.
山水落你眉間癡長纏綿,
望盡了也是一眼。
.
傾城一笑,
也抵不過你眉間一點朱砂。
.
一曲成殤,
你說莫失莫忘,
后來花月生涼。
淤積成病再無良方。
.
你是無意穿堂風,
卻偏偏孤倨引山洪。
我是垂眉擺渡翁,
卻獨獨偏愛噥。
.
回首來路三千,
一晃數載流年,
深知我若是游子,
你便是人間。
.
傾心一個人 ,
歲月亦須禮讓三分。
.
北城別,
回眸三生琥珀色;
西城訣,
轉世一身琉璃白。
.
策馬飛沙,
風云叱咤,
縱這江山崩塌,
寄人籬下,
也護你一步一蓮華。
.
那三生七世的相許,
只為祭奠一次曾經的相遇。
.
夢里不知身是客,
只愿長夢不復醒。
.
世人謂我戀長安,
其實只戀長安你。
.
一念起,
天涯咫尺;
一念滅,
咫尺天涯。
.
這世間青山灼灼星光杳杳,
秋雨淅淅晚風慢慢,
也抵不過姑娘眉目間的星辰呀。
中國節日,你感覺哪個節日最熱鬧隆重、節日氣氛最濃
節,第一當然是春節,春節在國人的心中并不是春天的節日,而是過年,是一年的終結,也是新一年的開始,所以也叫新年。中國的過年或新年不是公歷元旦,而是春節,春節在近代之前稱為元旦。春節的傳統和習俗非常多,節日味非常重,像鞭炮、貼春聯、壓歲錢、送年禮、團圓飯、走親戚、貼福貼財貼剪紙等等多不勝數,讓人目不暇接又心情亢奮。過年那幾天,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都變了,變得自由、放縱、奢侈和寬懷,人們自由行動不受治安限制,人們大吃大玩不受禮儀作制,人們大花大買不受錢財所系,人們大敬大笑不受交往所置。人們在過年中極盡人間之愛天倫之樂!每逢一年春節,人們在12月就開始翹首期盼,到十二月半基本就人心惶惶無心工作,都盼望早點放假好回家過年。人們一年的辛辛苦苦堅強忍受將在過年的到來得到舒解和安慰,人們一年來賺來的錢或做來的事將在過年得到補償和回報。再吝嗇的人在過年花錢也會大手大腳,再悲觀的人在過年也是眉開眼笑。過年雖然定義是三天假,即初一、初二、初三,但實際不低于八天,從除夕的前兩天到初五,人們都是在過年。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中國每年的“春運”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類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里,將有2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占世界人口的1/3。春節越來越國際化,外國人越來越清楚猴年馬月,不出意外,在不久的將來春節將成為世界第一節日!現在的春節,世界已經不敢小視,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歐盟主席、英國首相、加拿大總理、拉丁和非洲等世界各地的政要都會向中國及中國人民送來祝福和拜年!春節并不是春天的節日,元旦被公歷搶奪之后,我的意見是將“春節”名稱更改為“過年”。
清明是一 個重大節日,其影響力不容低估。中國人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具體就體現就是在清明節。對祖先、對死者的追思和祭拜,就是最好的尊重和敬愛,因為這是念念不忘的延伸和實質。通過對祖先的祭掃,也是對后輩和兒童的教育和憐愛,因為這是祖先在天之靈還對后輩庇護和關心。當然,這是中國作為宗族社會的一種必然結果,也同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清明的習俗也有不少,掃墓是主題,祭拜祖先是關鍵,孝子賢孫是表現。古時的清明節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比中秋節還讓人們忙得多,在交通和溝通工具發達的今天,清明節已經超越中秋節成為第二重要的節日!清明節和中秋節在一年中的一前一后,遙相呼應又相映成趣!
中秋節在歷史上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這個在百度百科也有說明。中秋是最詩意的節日,因為有最詩意的月亮,因為是處在人們離鄉最長又最盼望團圓的時段。無數的古詩古詞抒發思鄉的情緒和對月亮的寄托!中秋的習俗是祭月,風俗是拜月餅。中秋節是悲傷的,也是休閑的,人們一邊賞月亮思親,一邊又和坐閑談。不管現在這個時代是多么的工業化和快節奏,中秋節就是被受人們喜愛和尊重。不管是家庭還是工廠,人們都會早早的買好月餅,都會在晚間默默的守候著天空和月亮!中秋之所以顯得較靜,是因為不像春節和清明節要回家才能過節日,而是隨時隨地都能過,這對廣大背井離鄉的人們,是多么的重要!中秋節的特色是孤寂、浪漫、沉默,而不是熱鬧、單調、急躁!這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節日,這是中國人鄉土觀念的具體化!
元宵節是第四大重要的節日,它的地位應該在端午之上。元宵節現在國家將他搞成春節的延續,就像元宵晚會是春節聯歡晚會的延續一樣讓人不解。元宵節的吃虧就是太接近春節了,就像天津太接近北京一樣常讓人易忽視。但元宵節不是這樣的附屬品,他是具有特色和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古代,它的影響力更大!據說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它后期是一個賞燈賞月的日子!一個浪漫的日子,故也有中國情人節之稱!中國古代的婦女保守而又有封建束縛,在一年之中只有元宵節才能讓少男少女花前月后!元宵節的主題詞是年輕,浪漫、花前、月下、狂歡、追逐和自由!古代沒有電的夜晚只有到元宵節才到處張燈結彩通宵達旦,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其中吃元宵,也就是吃湯圓,已經成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符號之一。
端午節在韓國端午祭申遺之后得到國家的重視!端午節與春節、清明、中秋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好多地方俗稱五月節,最重要的節目就是賽龍舟,另外就是吃粽子!我老是覺得端午節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節日,這個節日沒有什么心靈寄托,也沒什么特別意義!但它是一個熱鬧且重要的日子。端午節之所以沒那么節味,可能是跟處在炎熱的夏天有關,炎熱的夏天讓人疲勞懶散!雖然現在國家稱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但我覺得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而言,是比上(春節、清明、中秋)不足比下(重陽、七夕、冬至)有余。當然,端午節還有采藥、貼符、飲蒲酒、掛艾草等習俗,在古代社會是很有影響力的日子。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俗稱“冬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在我潮汕地區,冬節過后就算長了一歲了,而不是要到過年才算。冬節有好多俗語,比如俗語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這跟清明一前一后。冬節的節味在民間是很濃的,在歷史上的影響力也許比不上重陽,但在近代,已經超越重陽節了,只是國家并不承認它是一個重要的節日!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九日,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的詩詞非常多,因為文學“老人”的感慨一般在重陽節就會增多!九月初九在一年中是一個重要的黃金時段,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只是在近代的條件下已經越來越淡了!
七夕,指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神話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個晚上相會。現在民間很多地方還在這天做節,俗稱七月節。這個節日也有“女兒節”之稱,在我們潮汕地區,七月初七是女兒家回娘家做節,和慶祝兒女成年(15歲虛歲)的日子!
除夕是算在春節范疇里面的,至于其他節就不提了,重要的節日感覺就只有上面這些!小節的如春分、立夏和臘八節等影響力太小,國家式的節日如國慶節、勞動節、教師節、婦女節等節味太輕且極限一部份人,西方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影響力剛上來,但還沒有到達眾國人及其內心深處。至于名人的記念節日,不提也罷。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文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沖突和排斥力量。像中國許多傳統地名被改得亂七八糟,像中國法定的傳統節日長期只有春節一個,這讓我在小時候非常不解。對傳統文化的蔑視,像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可見一端。直至2007年,中國傳統四大節日才得以成法定假日。共和國成立58周年之后才將四大傳統節日列為法定假日,是不是太遲了呢?而且讓人感覺跟韓國爭端午節有關,中國好多傳統文化都要韓國來爭才會重視嗎?其實傳統的好多東西對國人的影響力才是最大的!它影響著國人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