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一
暑假里我讀完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記》原著,感受十分深刻。和小時候我讀注音簡單版的感受不同,那時我喜歡打打鬧鬧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喜歡故事中他和一個又一個妖怪打斗的精彩場景。現在我卻很佩服《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我覺得他能通過一個個想象力豐富的故事,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尤其是“真假美猴王”這回,表面上是另一個搗亂的假悟空,但是細細想來,背后的寓意真是讓人深思回味。
這個章回主要講述了六耳獼猴假扮孫悟空,來到凡間到處惹是生非,變作美猴王,甚至還打傷了唐僧。孫悟空得知此事之后,與假美猴王大戰了幾十回合,不分勝負,其他菩薩對于兩猴也是真假難辨。最后他們打去了如來佛祖那里,如來佛祖慧眼一看,假的就被識破了,然后悟空就將六耳獼猴打死了。
也許六耳獼猴就是另一個孫悟空!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六耳獼猴理解為孫悟空內心深處另一個黑暗的自己。人有善惡之分,猴也是如此,作為普通的猴子,或許可以向往絕對的自由,可以偶爾使壞,但是孫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經是為了成佛的,所以他需要去掉自己的劣根。在《西游記》的最后一回中,師徒四人取得了真經,最后成了佛,如果六耳獼猴沒有被打死,那么孫悟空恐怕是成不了佛的,他依然會有大鬧天宮的勇氣,依然有去陰曹地府修改生死簿的膽量,他無視規則、挑戰底線。所以六耳獼猴在本書中應該是孫悟空完成自我救贖的一個障礙。最后,他在佛祖的指點下,勇敢地戰勝了自我,自己親手打死了六耳獼猴,也打死了內心中另一個可惡的自己,從此他真正實現了自我的統一,也向成佛邁出了實質性地一步。
我每每想起這章就會回味,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該這樣呢?雖然沒有佛祖的指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來接受前人和高人的指點。家長們通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同學比,比上培訓班的數量和效果,比投入學習的時間,比取得的學習成績,但是其實我們不應該總是和別人比較,雖然比較或許會產生一定的動力,但是有時候也會形成一定的壓力。我覺得我們更應該拿現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的比,看看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努力,看看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進步,看看今天的自己怎樣才能比昨天的自己更優秀。就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一樣,打掉原來的自己,重新找回自己。
在生活中,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希望每個人都能勇敢地面對新的自己。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二
讀了《童年》這本書后,我受到了很多的觸動。本書的作者高爾基是世界文壇的知名大作家,這本書是他所寫的自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對高爾基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沙皇統治下的俄國貧苦家庭里。小說的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十歲喪母。這本書寫的就是在父親去世后在外祖父家中所度過的歲月。作者在書中說道:”這是一種濃重渾濁、色彩斑駁、離奇古怪的生活。“作者本人認為這是某個天才所講述的一個殘酷的童話。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這個家中,阿廖沙有的是改嫁的母親,兇狠的外祖父,兩個殘忍愛爭斗的舅舅,還有兩個表哥。這么一大家子生活在破舊的小房子里,天天伴隨阿廖沙的是爭斗、欺騙、謾罵、打架斗毆、還有貧窮。在高爾基的筆下,將那個黑暗時代中的一切人、一切景物全部描繪了下來,不論是美的、丑的、真實的、虛假的都一一寫下。在這混亂不堪的黑暗中引領阿廖沙不迷失的是他的外祖母。
外祖母給人的感受是慈愛的,公正的,善良的。作者在書中寫道:”在她沒來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一切連接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但雖然這樣,她也難以脫離那個特定時代中的愚昧無知以及迷信,還有對婦女的歧視。作者從阿廖沙一個純真孩子的視野里,寫出了自己對于那個時代的感受,高超的寫作技法讓讀者身臨其境。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仿佛在看一幅倫勃朗的油畫。倫勃朗素有”紫金色的黑暗“之稱。而這本書正給我這種感覺,各種濃烈的色塊交織在一起,種種色調好似隨意涂抹,但其實又很有規律,整個畫面都是深黑色的,只有一處有一束白光。阿廖沙家庭的幾次變遷,人們的生活處事方式等。高爾基正是通過這些衣食住行反映那個時代社會底層市民的生活狀況。在這本書中,作者對于其他人物形象的描繪很多,但對于自己的影像卻執筆很少,但給了讀者一個追求進取,倔強、富有同情心的阿廖沙形象。
這本書的誕生也是在革命的年代,它是在革命領袖列寧的提議下產生的。我看完這本書,感到它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阿廖沙的生活很凄苦,可對真理的追求及善良之心支持著他,讓他不斷前進。在那個時代的一切困難,我們如今都不復存在,又有何理由不努力上進?作者在書中很少對那個時代進行什么評價,也是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吧。
總而言之,我從這本書中所理解到的,就是要有一份執著的對真理、對美的追求精神。只要時刻保持這一點,無論在什么環境中,你都不會感到痛苦。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三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
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48天之后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三天三夜,終于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讀完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無論老人最后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但他敢于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即使圣地亞哥最后失敗了,但他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屈服,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記得有一次,媽媽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我當時心里樂開了花,我便開始學了,雖然剛開始不會騎,但是感到很有趣,學了一整天,感覺越來越沒意思,而且這么長時間怎么還沒學會呢?我的心里有點急了,"算了,再練一會吧﹗"沒想到我竟然一下子就騎了起來,結果,沒控制好方向一下子撞到了墻上,"哇喲,疼死我了。我忍著疼把車子推回家,對媽媽說:"太難了,我不學了。想起這件事我就后悔,不該做的事只有三分鐘熱度。一想到老人與大海,與大自然抗衡,而我只是面臨一些學習、生活上的挫折,和老漁夫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他的手已經沾滿老繭,皮膚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曬出斑點,而我們的手沒有老繭,皮膚已沒有曬出斑點,夏天在家吹著空調,衣服是父母幫著洗,每天放學回家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那些可以成為挫折的東西,比起老漁夫我真是慚愧不已。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世界終究會向你敞開光明的大門。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四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富則中國富,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獨立則中國獨立,少年自由則中國自由,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中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中國雄于地球。”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先生把復興中國的偉大夢想寄托在中國少年身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寄語中國少年:“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來要在你們手中實現,你們是未來的主力軍、生力軍。”我驕傲,我是今日少年。
立志學習。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幸福的。我們在父母的夸獎和老師的鼓勱下健康成長,我們這個年齡不談事業,唯有立志:立志學習,立志專一學習,切不可荒廢學業度日。學習會讓我們了解這個世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天地宇宙,然后才能在強國之路上學習致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呀!
勤于鍛煉。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幸福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富裕的時代,我們生下來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我們的身邊有太多的“小胖敦”。所以,我們需要鍛煉。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我們方能做一個陽光下奔跑的少年。只有擁有強健的身體,我們方能在“體育強國”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知禮明孝。今天的中國,我們是幸福的。國家的強盛必然離不開有志有為的賢士,但我們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杰出的人才,我們要從小做起,做一個懂禮貌、明事理,獨立的好少年。在家里,我們要體諒父母的辛勞,我們要力所能及的為父母做家務;在學校,我們要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用心聽講、珍惜并把握好每一次學習機會。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是強國之路的根本。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需努力!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五
伴隨著暑假的來臨,夏天的屏障拉開了!
夏天是多雨的。瞧,一陣呼嘯著,卷著地上的碎物,向我們逼近。天色突然暗了下來,緊接著,雨啪啪的下了起來。雨中的樹葉被風吹著,被雨打著,嗚嗚地撕叫著;雨中的人們,打著傘,在雨里急速的行走,頑皮的小孩在路上嬉戲,他們在雨中玩著,跳著,唱著,任雨點兒打在他們身上,他們是那樣的天真,無憂無慮,玩得是那樣的快樂,開心。窗外的雨聲越發大了,此刻,打開音箱,放上幾首喜愛的歌曲,拿起鋼筆,臨上幾幅字;或是打開鋼琴蓋,彈上幾曲優美的名曲,把自己帶入另一個意境,竟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
雨過天晴,一道艷麗的彩虹悄悄地掛上了天空,仿佛在兩座高樓上架起的虹橋,與火辣的太陽爭艷,為夏日抹上了一片新的色彩,為學生們的暑假增添了幾分生機,連樹兒也樂得動起來,欣賞著這場美好的爭斗。
哦,是否該出去活動活動了,別辜負了這片好時光。驅車到了海灘,展現在眼前一片海天相接的景觀。遠遠的,幾只漁船隨風蕩漾,海面掀起一簇簇微波。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走向海邊,浪花爭吵著向你靠近,浪尖像千萬個舌頭舔著你的小腳。雇上一只竹排,撐向海中央,一頭扎入水中,盡情地游上百米,再浮上水面,望著藍天白云,沐浴著姣好的陽光,一切一切都已不存在,包繞著你的只有海水,天,陽光......享受著大自然給予的溫暖!天色漸暗,紅紅的夕陽正一點一點的落入大海,波濤泛起一閃一閃的紅光。晚餐時間到了,在附近找一家小酒店,吃一頓海鮮大餐,哇,夠鮮,好棒!
夜幕降臨,打開電腦,上網看看新聞,跟朋友聊一聊,何樂而不為呢!夏日有個奇妙的夜晚,窗外的星星在向你眨眼,皎潔的月亮在云層里穿梭,使你想起蟐蛾奔月的故事,牛郎織女的佳話。突然間,一聲沉悶的雷聲打斷了我的思緒,一道閃亮的光刺進我的眼里,我輕輕的閉上了眼睛。我知道,明天迎接我的是一片燦爛的曙光!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六
在人類的印象中,狼,就是兇狠、殘酷、狡猾等字眼的代名詞,人們對狼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本來我也是這么想的,可是,當我讀完《蒼狼》一書后,我的看法改變了。
這本書講述了一條狼在山林和人類社會間生存的故事。這條失去伴侶又失去狼群的獨狼獨自面對危機四伏的生存處境。在野外,它要為獲取食物與比自己強或弱的動物搏擊;在人的社會環境中它要與試圖改變自己的人類斗智斗勇。為了獲得自由的生活環境,它頑強地沖擊著人為的或自然造成的囚籠,一次次被囚禁,又一次次逃脫。即使是在動物園的鐵籠內和倒塌的磚窯中,它也從未放棄過回到山林的念頭。經過重重艱辛,它終于回到自己的狼群,并當上了狼王。
這本書_了很多人們對一些動物性格的看法。可是卻能說服讀者,不會讓人感覺到他是胡編亂造。
比如人說狼狡猾,有些人豈不是更狡猾?為了名利,不顧一切,不惜代價。要說狼殘酷,其實殘酷的不是狼而是自然規律,狼只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而已。不吃其它動物,狼就要餓死。書中說過,在狼的世界里,生物只分為兩類一是吃,一是被吃。饑餓就是最嚴厲的教官,它讓狼學會“去吃”,避免“被吃”。
而且,狼的一些優點,是人沒有的,是人比擬不了的。首先,狼是一種有尊嚴的動物,它絕對不會對任何動物示弱,它們尊重比它們強大的動物,但絕對不畏懼它們!
其次,還有狼的團結和狼的堅持不懈。其實,狼并不是一種強大的動物,它們的身體并不強壯,甚至可以說是弱小,一只獨狼,區區一頭母豬就可以輕易打敗它,可是一群狼就連老虎都無法戰勝,狼的可怕就體現在它們懂得團結作戰,而且,它們不會輕率進攻,也不會輕易退卻。因為它們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
狼是荒原之子,它們寧可死也不要過失去自由的生活。與它相反的是狼在動物園時隔壁的兩只在動物園出生的豪豬。它們對“自由”這個名詞沒有絲毫概念,這就是為什么它們無法理解狼要咬鐵桿的原因。它們不知道狼是要咬斷鐵桿逃出去,只是覺得很奇怪:“那種冰涼的東西能吃嗎?”它們除了吃什么都不知道。
在這個故事中,這條獨狼是令人敬佩的,它的一些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七
這個暑假我徜徉在書的海洋,受益匪淺。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美國作家e?b?懷特寫的童話《吹小號的天鵝》。文中主人公身殘志堅、勵志向上的精神令我敬佩。他讓我懂得了命運就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努力,生活的道路,在我們眼前才會越來越寬廣。
“如果我在某一方面有缺陷,我應該讓自己在其他方面發展。我要學會讀和寫。這樣,我就能和隨便哪一個會讀寫的人書面交談了。”這就是本文主人公路易斯面對命運的態度。他是一只生下來就發不出聲音的吹號天鵝。命運是殘酷的,但他沒有灰心,積極樂觀的與命運抗爭。于是在好朋友薩姆的幫助下,來到學校,經過十八個月刻苦學習,終于學會了用石筆在石板上寫字。讀到這兒作為健全人的我們就更不應該怨天憂人,向命運低頭。而應該積極進取,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可依然沒有用,其他天鵝不認字,路易斯還是沒有辦法向他心愛的天鵝小姐傾訴衷腸。為了幫助路易斯,天鵝爸爸從樂器店里偷來了小號。小號是偷來的,這成了路易斯的心事。他學會吹幾個音符后,隨薩姆到夏令營擔任吹號手掙錢還債。他想通過自己的勞動,名正言順的擁有小號。路易斯的心靈是多么的善良和誠實啊!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人四肢健全,卻總想著不勞而獲,甚至不惜走上犯罪道路。
路易斯愛音樂,他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小號演奏家。于是把右趾蹼割開,這樣就能夠按小號的按鍵,吹奏出好聽的樂曲來。讀到這個情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面對困難要有非凡的勇氣去挑戰自我、克服困難,只有這樣理想才能實現。所以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不要輕言放棄,而應該勇敢地迎難而上,相信一定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路易斯沒有辜負親人和朋友的期望,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實現了理想。他,如同海倫?凱勒、貝多芬那些偉大的人物一樣,照亮我們的心靈。讓我懂得命運就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二年級周記讀書心得篇八
近日讀了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頗有感觸。
《狂人日記》借助一個虛構的“狂人”之口,揭示了中國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批判了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思想。這篇《狂人日記》用十分真切,詳盡的語言,描述了一位語無倫次,又多荒唐之言,意識不清的人物。一個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的人,卻道出了當時社會的本質。而那些所謂的正常人,卻干著“吃人”的勾當,這便是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之所在。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這句話就是說所謂的“仁義道德”,其實就是封建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先生對封建禮教的定義:虛偽!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弊害”何在“吃人”。
“大哥點點頭。原先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這句話反應了在封建社會中,沒有親情,連自我的親人、兄弟也有可能相殘,這是多么可怕啊!
“僅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必須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可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日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叫我怕,叫我納罕并且悲痛。”我認為,那里的“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指的是我國封建主義統治的長久歷史。凡是反抗封建主義的人,都被認為是“狂人”,或是“瘋子”,這也就是人們甘當“吃人”的人的原因吧!
“救救孩子······”這是“狂人”發出的最終的呼吁。這世上還有幾個未“吃過人”的孩子孩子們為何也學會了“吃人”未來的期望也只能寄托于未“吃過人”的孩子身上了。所以,魯迅先生再一次借助一個“狂人”之口,發出了呼吁。
在這字里行間,我讀出了魯迅先生滿腹的憂患,讀出了他內心的吶喊:救救孩子們吧!他們是國家未來唯一的期望了!他的呼聲,或許是當時社會唯一的曙光。